树形控件在生产力工具中的设计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语:树形控件是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几乎与图形化用户界面同时诞生,通过结构化的组织方式逐级展示内容,让整体信息架构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以网页或桌面端为载体的 B 端产品和
导语:树形控件是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几乎与图形化用户界面同时诞生,通过结构化的组织方式逐级展示内容,让整体信息架构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以网页或桌面端为载体的 B 端产品和生产力工具,比如电脑文件管理系统。
一、使用场景
树形控件通常有以下 4 种表现形式:
可以把它们进一步总结为 2 个使用场景:
其中,树列表、思维导图在 2 个场景中都有应用,而树导航和树选择多以查看为主。不同的使用场景,在设计上会有不同取舍。
二、交互设计
结合树形控件的使用场景,对其的操作也如此分类。显然,「查看为主」时,对查看类操作的体验要求更高,而「编辑为主」时则相反。
1. 新增节点
以新增节点为例,不同场景下用户有不同的诉求:查看为主:快速建出一个节点,以进行后续操作编辑为主:快速搭建出整棵树的结构
1)查看为主
可以考虑鼠标悬停到节点出现相关操作。
但此时较难预测的是用户到底是想增加一个子节点还是同级节点。一个完备的解法就是让用户选择。但实际业务中,此处可能还要选择节点类型,比如语雀要选择文档还是表格。所以「节点类型 x 层级选项」有可能导致选项过多。此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
针对第一种方法,我们需要额外思考一个问题:新建的子节点应该放在第一位还是最后一位?
我的第一反应是第一位,因为它离操作区域最近,从操作到反馈都很自然,也避免目录发生大幅度滚动,所以在语雀目录中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实际也有很多用户反馈希望是最后一个子节点,类似于1,2,3…… 的顺序从老到新排列。
我没有办法去验证如果真的是加为最后一个子节点,会不会又有另一波反馈声音。后来我发现思维导图新增子节点就是新增在末尾,以及绝大多数产品也是加在末尾,所以下次我大概会选择放在最后试试。或者索性选择上述第二种方法来避免这个问题。
此外,界面上还需要提供一种方式,允许用户创建最顶层的一级节点。当界面较大时,可以放置在顶部,让用户更易发现。
2)编辑为主
相较于上述方法,可以给出更明确直接的界面操作和添加位置示意或快捷键。
语雀在进行目录改版时,本想统一「阅读页面」和「编排目录页面」的交互方式——采用「查看为主」的添加方式,却忽略了两个页面的用户诉求不一样。此时这里其实还可以借鉴思维导图的创建方式,使用Enter/Tab 键快速添加节点。
2. 修改节点属性
结合实际业务,节点可能有不同属性,比如名称、类型、状态、优先级等。「查看为主」时,修改操作使用不多,可以考虑放入「…」中。
而「编辑为主」时,除了单个节点修改属性方便,还需要考虑连续修改多个属性,甚至是批量修改。如下图,树列表可以支持连续修改属性节点。
如下图,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多选然后在格式面板统一修改属性。
3. 调整结构
树形控件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其所表达的层级关系,常用调整结构的操作总结如下:拖拽调整:适用于小范围调整结构顺序非拖拽调整:适用于需要跨屏调整结构顺序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所见即所得
高效精准
1)拖拽调整
简单而言,设计上要解决以下问题:
A. 如何让用户知道可以拖拽?
B. 如何让用户知道可以怎么拖拽到哪里?
可以在拖拽中采用「插入位置符号」暗示用户,通常是一条彩色线条。应尽可能增加「插入位置符号」出现的机率,减少用户的困惑。设计时可以考虑上下左右两个方向的拖拽运动分别可以触发什么结果。
比如按以下方式简单把拖拽规则分为 3 大类:
当然在「插入位置符号」尽可能多出现的同时,也要让其出现的位置符合用户预期且易理解。比如向左移动「非末尾子节点」,如果强行给以一个符合逻辑的响应,「插入位置符号」可能离当前光标很远,甚至在屏幕外,且放手后可能引起目录结构较大变化,那么不如选择此时拖拽无响应。
文章来源:《生产力研究》 网址: http://www.scl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