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思考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计算机革命”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拉
一、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计算机革命”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拉动的,而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拉动出一个核心产业。1760—1840 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普遍运用,推动了工业部门的机械化,人类的生产从运用手工工具的时代步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1840—1950 年间,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其核心产业是重化工业,它的基础设施是在这一轮革命中同步发展起来的采矿业和冶金业,新的工业革命使得整个世界的工业生产增长得比过去更为迅速。20 世纪50 年代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带动了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上一轮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高分子合成、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这次科技革命后自动化设备在生产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无人工厂也应运而生。无人工厂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从何而来,成了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学界不乏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还具有科学解释现实的能力的声音。21 世纪之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什么是人工智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定义。其中,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命意,乃是通过对于计算机的恰当编程,以使得相关设备能够在行为层面上表现出与人类类似的“智能性”[1]。人工智能所引领的新一轮创新热潮是“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人工智能时代下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等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合理性遭到了质疑。
(二)人工智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1.生产力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质变。新大陆的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开展,使西欧封建国家日渐解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6 世纪末到18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进入了工厂手工业生产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人力使用手工工具。新的地理大发现空前扩大了世界市场,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足以满足扩大市场的需要,要求在技术上革新,建立机器大工业。自18 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的技术革命,从由人手操作的工具生产,转向机器的生产。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在于把若干工具安装到一个机构上,不再由人直接操控工具,使人从简单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机器的“看管者”和“调控者”,人的部分简单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在生产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变革,区别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无人工厂,人工智能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208 页、210 页。
首先,人工智能时代使用的是智能化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劳动资料。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208 页、210 页。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劳动资料相比,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具有的特点是:能够替代人脑的部分功能,替代劳动者的部分脑力劳动,具有自动识别、计算、数据加工、处理等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力的负担。自动驾驶汽车、语音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的发明,在过去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基础上翻开了新的篇章,实现从机器生产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生产的转变。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也会使得劳动对象极大扩展,更具可开发性。例如,农作物播种上,通过人工智能探测器设备收集土壤数据,与系统中的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播种方案,可以有效避免植株播种过密或过疏,尽量保证每棵植株都能吸取到足够的养分,能够使同样的种子、肥料、土壤收获更多的果实。一些之前无法进行开采或者开采难度很大的原料,也可以在人工智能的技术下进行开采并且充分利用。
文章来源:《生产力研究》 网址: http://www.sclyjzz.cn/qikandaodu/2021/0623/956.html